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郑 庆 昌  

 省社科联与福建日报联合召开的“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座谈会发言稿

    学习十六届五中会的精神,讨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问题,我觉得,首先对新农村的认识要有个基本定位。记得十年前,我省就有开展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探索,当时,我们还承担了省里的一个“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研究”的课题。

    五中全会从坚持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的高度出发,提出“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这里所提出的新农村建设,与以往的有着实质性的不同:除了经济社会发展背景不同外,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总的指导思想和战略思路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过去,新农村建设基本上囿于农村自身,对其探索还只是就农村谈农村。而这次新农村建设是以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作为总的指导思想,在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宏观背景下,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统筹城乡发展,“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健康发展

    我国的城镇化不是个存量调整的问题,而是一个增量扩张的问题。这些年,城镇化的迅速发展,靠的是农村大量土地纳入城镇,大量农民转移到城镇。从这一点说,中国的城镇化实际上是农村的城镇化和农民的城镇化。城镇化和农村发展具有一种内在联系,新农村的建设也必然要求健康发展的城镇化。

    新农村的建设离不开城镇化的辐射和带动。城镇化的健康发展要有利于带动新农村的建设和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努力促进城乡之间要素的充分流动和资源的合理配置,扩大资源共享度,使产业互补、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管理对接、环境保护协调,取得城乡之间整体的最佳效益。离开城镇化这一核心因素,建设新农村就会变成一纸空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推动城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新农村的建设将为实现进一步的城镇化提供人、地、产业、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基础,有利于适度调节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过快流动速度,避免因过快的城镇化带来诸多城市病,从而实现城镇化的健康发展。

    推进海峡西岸新农村的建设,要与促进城镇化的健康发展紧密结合,形成良性互动的局面。

二、从体制机制上逐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

    城镇化本来是城乡二元结构消除的过程,但是在我国目前的城镇化过程中,不仅城乡差距在扩大,而且在城市内部还出现了新的“二元结构”。比如,困扰各地城市政府的大量的城中村的现象,比如农民进入城市后,面对处于强势地位的资本和其他一些城市社会网络,各种可见的或不可见的规则让农民或城市新居民成为城市中的边缘人。这种城市内部的二元结构实际上是城乡二元的结构在城市中的另一种延伸和特殊的表现,而根本原因是长期形成而尚未消除的城乡二元体制的阻隔。在城中村改造方面,厦门市早在2000年就开始了试点,但城中村的集体资产产权改革还难以取得实质性突破,全国的情况也差不多。在对厦门城中村改造的跟踪研究中,我们深深感到,城中村的问题解决之所以这么困难,就在于它集中反映了城乡二元结构的深层矛盾,在于其背后城乡二元的土地、社保、就业、社会管理工作等体制性障碍。它涉及到整个宏观经济体制和行政管理机制的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不是单靠某个区域或某个方面就能够突破的,需要进行综合的、全面的配套改革。

    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关键是要从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度,进行体制机制上的创新与完善。在这方面,广东省、浙江省等最近都有一些大的动作。比如广东省10月1号正式实施了《广东省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管理办法》,该办法在全国率先打破了农地非经政府征用不得转为非农用途的旧制,也开创了征地制与农地直接入市制并存的新时期。福建也作了不少的探讨。比如,在全国率先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为了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福建应该也能够在这方面走在前头取得新的突破。

三、重视小城镇建设

    五中全会提出要“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的城镇化发展总思路。中央对小城镇的发展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从“城市化”到“城镇化”提法的变化包含了积极发展县域重点镇的政策取向。

    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一定要将大中小城市的发展与小城镇的发展统筹考虑。小城镇一头连城市,一头连农村,是城乡协调发展的中间环节。新农村的建设本身包括了农村向小城镇发展的内容。通过发展小城镇,带动和促进周边农村的发展。重视小城镇的发展,是实现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关键一环,对于三农问题的解决具有重大的意义。过去费孝通讲“小城镇,大战略”, 他所指的“大战略”,不仅仅是城镇化的战略,而且还是国家发展的战略,这是有一定道理的。

    根据五中全会的精神,我们对福建的城镇化发展要加以重新审视。到2004年底,福建共有23个设市城市和44个县城,524个建制镇、329个集镇。闽东南沿海城镇密集区初现雏形,这些城镇密集区呈现了一定的规模经济效应,但高速扩张带来了低效率的“城市病”,土地资源浪费,产业结构和城市布局不合理导致资源配置效益下降等问题也越来越凸显。而山区的部分城镇存在规模普遍偏小、结构趋同、重复建设、污染严重、资源浪费等问题,城镇功能发挥不足,区域之间协调机制不健全,影响了城镇化的步伐,也影响了农村的发展。要进一步优化海峡西岸经济区城镇化体系,努力克服城镇化过程产生的诸多问题。在加强对沿海城镇密集区的整合引导,扩大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发展城市群的同时,要加快重点小城镇的发展壮大。要重点支持南平、三明、龙岩等山区充分挖掘资源潜力,着力发展县域经济,促进县城和中心建制镇的发展。同时,根据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东出西进”战略,以“打通中部 边界崛起”为导向,要重点推进与周边省临界地区的城镇发展,以带动福建边界与中部地区物流、人流、资金流的互相流动,实现从地缘相承到区域对接,从区域的延伸到产业对接空间的延伸,带动整个边界地区的城乡发展。

主要观点发表于《福建日报》11月1日

Tel:0591-83722668   Fax:0591-83722668   Email:ty668@163.com
中国福州工业路568号
福建留学人员创业园2-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