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闽北“中国绿谷”

郑庆昌 苏金福 蔡雪雄 陈延锋

  一、闽北“中国绿谷”构想的提出

    2002—2003年初,在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福建圣农集团提供企业战略和文化建设咨询期间,课题组主要研究人员在探讨圣农企业未来发展,特别是如何通过走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做大做强圣农时,深感圣农的发展需要产业和区域发展的支撑。课题组成员陈延锋先生提出:可以利用闽北的生态优势,打造以绿色食品产业为核心的“中国绿谷”。命题提出后,引起了专家和社会的关注,2004年福建省科技厅把“打造闽北‘中国绿谷’战略”立为软科学研究项目。
    “绿谷”是借鉴“硅谷”、“光谷”等概念,主要指绿色产业集群。闽北“中国绿谷”在地理区位、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上所指的“闽北”,是指以南平为主体,环绕武夷山脉的福建北部地区。在具体的经济社会统计中所指的“闽北”,特指南平市及其辖区。“绿色食品”采用我国目前的广义用法,即包括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三种。“绿色产业” 定义有多种,其共同强调的是:节约资源、减少污染、提供绿色产品和绿色服务,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它是一个不完全等同于生态产业的概念。狭义的绿色产业,仅指绿色农业及农产品加工业。从闽北资源、生态、区位优势出发,参照产业分类的标准,本研究将绿色产业广义地定义为:根植于闽北优异的自然、生态、资源,生产绿色产品、提供绿色服务、服务绿色产业的各行业。包括:基于优异的绿色生态环境的绿色农业(含林业、畜牧业、渔业);源于丰富绿色初级产品加工业制造业,如林产加工、生物制药和绿色食品制造;立足闽北优异自然生态环境和悠久文化为绿色产品提供服务的绿色第三产业,如生态旅游业、污染治理、资源回收利用及与绿色产业相关的其他服务业。集群化是产业呈现区域集聚发展的态势,产业集群是指集中于一定区域内特定产业的众多具有分工合作关系的不同规模等级的企业和与其发展有关的各种机构、组织等行为主体通过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空间集聚体,是一种为创造竞争优势而形成的产业空间组织形式。
    闽北“中国绿谷”的长远战略构想是,以闽北为中心,环绕武夷山脉,联合浙西南、赣东等地区,以绿色食品产业集群为核心,绿色农业、生物医药产业、绿色旅游业等其他绿色产业为互补,有知名区域品牌和中国南方特色,在国内外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绿色产品、绿色产业、绿色经济聚集区。
    闽北“中国绿谷”的近中期选择是,以闽北绿色食品制造业为核心,以绿色食品深加工为纽带,通过上下游产业链的延伸,向前推动优势绿色农林产品种植体系形成,向后诱发绿色产品物流销售体系建立和与生态旅游的结合;通过政府引导和龙头企业的带动,促进生产要素集聚,推动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形成产业有机的分工与合作;通过循环经济的模式,在农业、工业、商业之间,动物、植物、微生物之间,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之间建立起三大循环体系,最终形成以绿色食品产业集群为核心的闽北“中国绿谷”。
    打造闽北“中国绿谷”不仅是南平的产业发展问题,实质上还是闽北、闽浙赣三角洲和海峡西岸经济区腹地的区域发展战略问题。
    环绕武夷山脉为中心的闽浙赣三角洲,地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海峡西岸经济区三大经济板块结合处,同时也是地球同纬度生态环境最好地区之一。该区域水源丰富、物种多样,特产闻名,生态环境好,森林覆盖率都在70%以上。共同特征是农林业比较发达、工业基础相对薄弱、生态旅游潜力巨大、绿色优势十分突出,共同承担着作为三大经济区经济发展的腹地和产业转移的承接基地;区域的经济实力、产业结构有许多类似之处。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人类对可持续发展的渴求,生物经济从孕育阶段逐步进入成长阶段,这一独特的区位优势越来越突显。
    近年来,闽浙赣三角洲特殊的区位优势和特有的绿色优势越来越受到重视。江西明确提出要建成“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基地、优质农副产品供应的基地、劳动力输出的基地和旅游观光的‘后花园’”,即“三个基地一个后花园”;浙江丽水的发展定位为“秀山丽水,浙江绿谷”,衢州提出“抓住自然资源、生态资源两大优势,发展特色经济”的战略定位,其“特色经济”就是要“发挥绿色农产品优势,做大农产品深加工业”。赣东、赣南、浙西南等区域已日益成为江西、浙江重要的绿色产业区。以南平为主体的闽北也充分发挥绿色优势,目前包括绿色农业、绿色食品业、生物医药产业、绿色旅游业在内的绿色产业占了GDP的近1/3,绿色产业的主导地位日趋明朗。
    在以“区域合作竞争”为主要内容的新区域主义的潮流下,区域经济发展唯有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调整区域经济结构,推动产业合理分工,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才能发挥比较优势,培育竞争优势,推动区域共同发展。进一步强化闽浙赣三角洲经济协作,做大做强绿色产业,共同打造以绿色产业为主导产业的“中国绿谷”,是闽浙赣三角洲将丰富的资源、区位、生态优势转化为强大的经济优势, 推进三角洲地区迅速发展和经济一体化的战略选择。
    打造“中国绿谷”的战略构想,一方面,力图把南平放在更大的区域发展格局来思考,拓展区域产业发展空间,解决区域发展过程中发展腹地狭窄、区域产业分工协作不够、区域经济总量偏小的问题;另一方面,强调立足区域经济协作现状和闽北当前发展实际,不做过于理想化的设计,不主张“绿谷”在可预见的时间内能成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服务业无所不包和缺乏鲜明特色的招牌,而是以“立足当前、放眼未来、实际可行、分步实施”为原则,着眼做大做强区域经济和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在更大的发展格局和具有可操作性的层面上,来思考和设计区域发展思路。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特别是南平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绿色腹地”战略的提出,为发挥该区位的独特优势,打造以闽北为中心的“中国绿谷”,实现“绿谷”战略南平先行一步提供了现实的契机。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第三层面的南平,抓住这一现实契机,在打造“中国绿谷”战略上先行一步,这是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打造“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的重要战略性举措,也是闽北呼应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构想,承接南北两大经济区,主动推进三角洲经济一体化的现实选择。

二、闽北发展绿色产业的基础和优势

    1、闽北区域经济特点
     “闽北”主体是南平市。南平现辖一区四市五县,面积2.63万平方公里,是福建省面积最大的行政区域, 2003年末户籍总人口304.5万人,常住人口286万人,71%为农村人口。2003年生产总值286.93亿元,总量排全省第七位,增长11.1%,增速居全省第五位,人均GDP和人均财力居于全省中下游水平,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2003年三次产业结构为25.1:35.4:39.5,农业的比重仍然较大,第二产业的比重偏低,处于工业化中期,落后于全省水平。当前区域经济主要特征是:
    ——农业比较发达。有8个国家和省级商品粮基地县(市),每年向国家提供商品粮3亿多公斤。粮食总产量129.5万吨,居全省第一位。2003年畜牧业产值25.21亿元,是福建重要的畜牧水产区,也是全省最大的淡水养殖基地。
    ——林产业发达。全市林地面积2964万亩,森林蓄积量1.25亿立方米,有“绿色金库”、“南方林海”之美誉。现有竹林526万亩,立竹量7.87亿株,林木蓄积量约占福建的1/3,竹林面积占全国的1/10。建瓯和顺昌都是林业部首批命名的十大“中国竹子之乡”。
     ——工业发展相对滞后。2003年全社会工业总产值仅226.70亿元,产值10亿以上的产业有7个,五个制造业产业群初具规模(见下表)。
                             南平市2003年五大产业群情况表
                                                       单位:万元

产业名称

规模以上企业(个)

总资产

(亿元)

产值

(亿元)

占规模工业比重(%)

利润

总额

利税

总额

就业

()

林产加工

134

46.71

31.88

20.29

9686

28006

18938

食品加工

73

25.83

17.26

10.98

9483

13731

10320

化工医药

#生物制药

55

5

19.60

22.27

5.10

14.17

1.00

13981

22528

7550

机械制造

60

55.53

26.49

16.86

17615

27667

12160

纺织服装

35

9.87

8.61

5.48

2909

6564

8064

 

357

157.54

106.52

  67.78

 53674

 98496

 57032

数据来源:南平市经贸委研究报告(时间)

    ——旅游是重要的支柱产业。区内有世界双遗的武夷山等丰富的旅游资源,2003年全市接待旅游人数达547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4.69亿元,占GDP的比重5.12%,旅游直接创汇2190万美元。
    2、闽北绿色产业发展基础
    绿色食品产业、林产加工业、旅游业、生物医药产业有着良好的基础。如上表,绿色产业(制造业部分)产值54.2亿元,占规模工业产值33%左右,仅林产品加工和食品业的规模企业就业人数就占了五大产业群规模企业就业数51%。如果再加上农业、林业和生态旅游产业产值,广义绿色产业的产值达到200多亿元(广义农业100亿,旅游业50亿,狭义绿色业54亿),相当于南平2003年全社会工业总产值。
    ——绿色食品业。截至2004年底,共有“绿标”36个,其中A级绿色食品标志产品33个,AA级3个,绿色食品生产企业32家。其中,肉鸡、茶叶、乳制品、笋制品等主要产品已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
    福建圣农集团是全国肉鸡生产食品加工业前四强企业和肯得基全国核心供销商,2004年产值超过10亿,年饲养、加工肉鸡3000多万羽。随着与全球最大鸡肉供应商美国泰森公司的合作成功,在未来5年内,年饲养、加工肉鸡将达到1.2亿羽,年销售产值将达40亿,将成为一个集种鸡孵化、肉鸡饲养、鸡肉加工、中式快餐等为一体的,具有产业集群特征的国际型企业集团。
    至2002年底,南平市共有15个茶叶产品获绿色食品使用权,占全省35%。其中全省3个AA级品牌均在该市。2003年全市茶叶面积45.5万亩,产量2.78万吨,面积占全省22.5%,产量占全省20.3%,出口量占全省12.8%。毛茶产值2.5亿元,加工产值5.2亿元,现有1000万元以上产值的企业有6家,500至1000万元产值的企业有9家。
    长富、大乘、天凌3大品牌乳制品,拥有国际先进的挤奶设备、乳品加工生产线,直属奶牛规模基地场51个,存栏奶牛4.2万头,其产品占据我省2/3市场,并拓展到浙江、广东和江西等邻省,已成为福建省最大的良种奶牛和乳制品供应基地,预计今年总产量可达12.5万吨,创产值5.8亿元。
    全市拥有竹林面积554万亩,年产鲜笋66万吨,占全国鲜笋产量的30%以上,占福建省鲜笋产量的50%以上。现有笋加工企业235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8家。2003年笋制品产量达9.42万吨,销售产值44899万元,水煮笋产量达8.59万吨,占福建省水煮笋产量的 61%;软包装笋制品产量达8300吨,占福建省软包装笋产量的46%。
    ——生物制药业。生物制药是南平近年来崛起的新兴行业。闽北野生中药材资源丰富,野生药材资源1000多种,鱼腥草、黄莲、建泽泻、玳玳花等药材颇具地方特色;浦城的厚朴、杜仲,邵武的使君子,延平的金银花,建瓯的玄参等等均有较悠久的历史和一定的规模。建瓯新大陆生产的满山白糖浆,在国内北方市场深受欢迎。浦城正大形成了年产饲料金霉素1万吨的生产规模,在全国同行业居前列。顺昌县逐步成为我省主要保健品生产基地,拥有保健品生产企业10多家,产值上亿元。
    ——林产加工业。林产加工业的产值严格意义上讲不全是绿色产值,但从一个侧面反应了以林产业为基础发展林产绿色加工业的潜力。目前,已初步形成沿205国道和316国道的环状林产工业生态经济圈。
    3、闽北做大做强绿色产业的优势
    闽北进一步做大做强绿色产业优势明显:
    ——生态环境佳。闽北常年平均气温17.9℃-21.2℃,无霜期247-339天,年降雨量1430-2032毫米,气候条件优越,是地球同纬度地区生态条件最好的地区之一。该区域生物生长量比华东地区平均值多1倍。林木蓄积量约占福建的1/3,森林覆盖率75.1%。闽江干流及其支流建溪、富屯溪贯穿全境,境内山清水碧,风光秀丽。2001年6月,被国家环保总局批准为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地区,2002年9月被福建省批准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自然资源丰富。闽北是世界上亚热带、中亚热带动植物物种种类最多的地方。据初步考察,有植物种类3000多种、动物400多种、真菌类500多种,有79种野生动植物在国家保护区。耕地面积309.9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26.4%,人均拥有耕地1.02亩。草地面积387.75万亩,可利用面积385.5万公顷,理论载畜量26.4万头。境内河流众多,雨量充沛,人均水资源9018立方米,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倍,水能资源居全省第一位。
    ——地理区位重要。地处闽浙赣三省交界,南接闽东南经济区,北承长三角,是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西桥头堡。闽北既是福建沿海连接中国内陆的走廊、拓展经济发展腹地的前沿基地,又是闽浙赣皖经济协作的中心地带,在福建发展全局及中国东南经济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文化积淀深厚。南平历史悠久,是福建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被誉为“闽邦邹鲁”和“道南理窟”。历史上人才辈出,曾出了2000多位进士和17位宰相,特别是朱熹在闽北“琴书五十载”,著名的朱子理学、闽学就发源于此。深厚的文化积淀,为发展与绿色产业相配套的绿色旅游业,打造知名区域绿色品牌提供强大的动力。
——发展机遇难得。闽北是闽浙赣三省交界的中心,与毗邻地区在资源禀赋、产业结构有许多相似之处,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提供了可能。闽浙赣三地经济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的差异,为三地互补、互利发展提供了机遇。借助优越的自然生态条件和良好的绿色产业基础,抓住区域分工协作、产业转移的战略机遇,切入区域发展空挡,打造中国独具特色的绿色产业基地,建成相当规模的绿色产业集群机遇难得。
    ——制度创新的优势。南平机制的成功探索,为推进作为绿色产业体系的绿色农业及其后续产业的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创造了更明显的优势。

    三、打造“中国绿谷”是闽北发展的一个重大战略选择

    1、闽北发展战略的审视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南平对自己的发展战略问题认识逐步深化,发展思路不断成熟。2000年,在 “十五”计划中,将区域功能定位为“用高新科技武装的可持续发展的旅游生态经济区”,以“绿、旅、新”作为经济发展的主题。2001年规划实施了《南平市生态示范区建设总体规划》,将建设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作为重要目标。2002年编制了《南平市农村科技特派员创新工程与山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规划》,规划以科技特派员创新工程为载体,建设“五区一带十八个示范区”,把南平建设成具有全国一流水平和山区经济特色的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作为重要目标。2003年提出举全市之力“突出工业、突破工业”。2004年,又提出了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将区域的基本功能定位为“海峡西岸的经济腹地、南接北联的战略通道、中国南方的生态绿谷”。
    这些发展思路的变化,反映出其战略要点:(1)区域的比较优势在“绿色优势”,保护和发挥这一优势已成共识,新的发展战略必须适应这一特点,最大限度借助和发掘这一优势。(2)尽快推进区域工业化进程,突破工业、突出工业,做大经济总量的愿望十分强烈,任何发展战略都要满足这一要求。(3)突破工业必须与突破三农、全面小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新的发展思路要与这种要求相适应,与推动农村现代化相适应。
    从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区域现状看,南平作为后发展区域,其战略选择面临了一系列挑战。(1)要素聚集力不够。随着区域经济竞争的加剧,受强势地区的“虹吸”作用大于“墨渍”作用。(2)“绿色”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不够。经济的重工业化偏好,与 “绿色腹地”的发展定位存在一定程度的冲突。(3)产业结构雷同,资源整体开发利用不够,效益较低,区域整合和结构调整的任务重。(4)文化科技教育支撑力量偏弱。(5)资源和环境保护形势严峻。
选择和确定优化的战略模式首先是大环境要求。从大的视野看,一是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产业集群化趋势越来明显。“区域的竞争优势在于其产业的竞争优势”,竞争不再是单纯的产品、企业竞争。以合适的方式参与新一轮产业分工,提高区域竞争力,占据产业分工有利地位,成为各经济体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二是由于我国在过去较长的一个时期,实施的是非均衡的经济发展战略,加上各地的发展条件不同,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迅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统筹区域发展,实现区域的快速、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任务十分紧迫。三是生物经济已由孕育阶段逐步进入成长阶段,可能成为继信息经济之后的主导经济形态。以生物为中心的体现人类生活品质和人本关怀的制药、健康医疗、新型农业及食品(广义食品)将成为热门产业。四是人类对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越来越重视,发展唯大,五个统筹唯重的发展要求日趋迫切。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与福建省区域发展规划格局也对南平发展提出了总体要求。规划要求南平积极参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区域分工与协作,在出省通道建设、产业延伸对接,扩大边界贸易等方面有所作为,努力将“南平打造成一块区域比较优势充分发挥、综合竞争力较强、能够为全省发展提供支撑的绿色腹地”。《福建省三条特色农业产业带、四大主导产业和九大重点特色农产品发展区域布局》也要求闽北积极发展“绿色产业带”。
    闽北发展要有新突破,首先要在思路上有突破和创新,对其发展战略作出新的选择。要审时度势,充分发挥闽北的独特优势,准确定位发展战略,谋划发展突破口,将区域发展与绿色产业培育相结合,打造区域竞争优势。
    2、打造闽北“中国绿谷”是现实的战略选择 
    区域发展大多是非均衡的,区域发展首先产生在那些被称为“增长极”的地方。区域经济发展要从具有比较优势的要素禀赋出发,选择有市场、能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优先发展、重点支持。产业集群被认为是在更大范围开展协作与竞争的一种新的重要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根据闽北的资源禀赋、区位特点、产业基础和所处的发展阶段,闽北发展的出路在新型工业化,突破口在产业带动和企业竞争力提升。站在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和闽浙赣三角洲经济一体化上来审视闽北,打造以绿色食品产业集群为核心的“中国绿谷”是闽北发展的一个重大战略选择,是闽北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打造 “中国绿谷”的战略具有现实依据:
    ——呼应区域发展定位,细化区域发展方向。“中国绿谷”发展战略的内涵与“绿色腹地”和旅游生态经济区等是一致的,体现了主动融入、主动呼应、主动对接的要求,彰显了闽北这一区域在海峡西岸经济区整体布局中的准确定位,突出了闽北在海峡西岸经济区中的区位优势与产业分工,进一步明确了战略定位的具体发展方向。
    ——适应区域发展规律,发挥区域比较优势。绿色产业是民生产业、朝阳产业,能支撑区域较长时间的发展。根据区域发展的独立性、特殊性和不平衡的原理,立足绿色优势这一区域比较优势,将绿色产业作为主导产业,通过绿色产业的聚集产生强大的 “极化”作用,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能起到好的循环累积效应。区域的梯度转移规律预示,本区域在今后一段时间将承接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地区轻型化产业转移和辐射,绿色食品业、林产加工业、生态旅游业等特色产业发展空间很大。
    ——整合区域经济,夯实海峡西岸经济区腹地。目前,有一种认识认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边界不明显,与长三角、珠三角南北的两大经济区衔接的边界不明显,没有足够的理由能使赣东、赣南、浙南真正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我们认为主要原因是这些地区没有形成一体化的经济区,区域间没有形成紧密的经济关系,本质是没有强有力的产业纽带和支撑。在这一三角洲地区,根据该区域共同以绿色产业为优势产业的这一实际,打造“中国绿谷”,将促进福建与浙江、江西等周边省份的有关地区基于产业整合与聚集形成一体化的经济区,有利于海峡西岸经济区与长三角区域合作,同时也有利于海峡西岸经济区内部区际间的整合。
    ——打造区域品牌,提升区域认知度。闽北事实存在着一个以绿色食品为主的绿色产业基地,这一基地需要壮大,需要培育品牌。目前,国内已有一些地方把绿色产业区命名为“绿谷”。浙江丽水提出建设“秀山丽水 浙江绿谷”,北京平谷提出建设“京东绿谷”,陕西杨凌提出发展“中国农业绿谷”等。但是,尚无提出“中国绿谷”的地区,从区域特色和占领区域品牌的角度出发,及早提出打造具有南方特色的“中国绿谷”,有利于占领区域品牌,发展区域品牌。
    ——符合产业发展规律,满足做大经济总量的发展诉求。以绿色食品、绿色农业、生物医药为重点的绿色产业,符合产业发展方向,将是未来生物经济时代的热门产业,符合发展循环经济模式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有利于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绿色产业只要不断延伸产业链,做足深加工,同样身价百倍,附加值甚至高于汽车等重工业。
  
     四、闽北“中国绿谷”的发展思路

    1、闽北“中国绿谷”的基本框架和发展目标
    闽北“中国绿谷”的基本框架:形成以绿色食品产业集群为核心的,林产品加工、生物制药、绿色生态旅游三个集群为互补的绿色产业群;使闽北为中心的闽浙赣三角洲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南方最大绿色食品基地”和“南方绿色生态旅游区”。绿色食品产业集群由以食品加工制造业为核心的食品制造商,前端绿色农产品组成的供应商,绿色食品物流销售机构构成的客商,绿色食品生产相关服务机构组成的中介体系,以及政府相关规制管理机构这五大行动主体组成。
“中国绿谷”的基本结构如下图所示
    闽北“中国绿谷”发展目标:产业链得到延伸,绿色产品种类丰富;绿色食品为主的绿色企业大量聚集,五大行动主体基本形成;上下游产业的利益联结机制基本建立,集群的集体效应初步显现;区域品牌初步形成,产业竞争力得到提高。在2010年前后,整个绿色产业产值达到227亿元左右;绿色食品产值达到10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生物制药业的产值达到3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竹木加工业(不含造纸业)的产值达到47亿元,年均增长约8%;旅游总收入突破5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
    2、绿色食品产业集群是闽北“中国绿谷”十一五期间发展的中心
    日本、台湾在经济起飞前,都经历了一个食品业高速发展期,如1952年台湾食品工业产品输出占工业品总输出的91.9%,实现工业化之后,食品工业处于稳定增长期,增速也在10%以上。荷兰目前食品业产值也还占全国工业产值的27%。近年山东大力发展食品工业,其中年产值上亿的企业就有200多家,58%的农民与食品产业建立了经济联系,极大地促进了区域发展。
    随着绿色产业集群的形成,在市场机制和区域协同发展行动机制的共同作用下,以闽北为核心,闽、浙、赣三角洲为区域范围的大区域绿色产业区将逐步形成,并显示出较强的竞争优势。从长远看,随着技术创新的深入和区域要素聚集能力的增强,以生物制药为重点的医疗健康产业将逐步成为具有竞争优势的区域支柱产业。但根据闽北的发展现状、产业基础及所处的发展阶段,近中期关键要重点突破绿色食品加工业,大力培育闽北绿色食品产业集群。首先,食品业是区域优势产业,并具集群雏形。目前,食品加工与林产加工、化工医药、机械制造、纺织服装共同成为南平成规模的五大产业群。2003年,食品业总资产25.83亿元,产值17.2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10.98%,从业人员10320人,排五大产业群第3位。如果包括前端的绿色农业和后端的食品营销,该产业群远远超60亿。
    其次,产业关联大,市场前景好。食品产业包括上游的农业、中游的食品工业和下游的食品营销和餐饮业,产业链条长,承上启下的作用明显。发展食品工业对解决三农问题和发展区域经济都有重要意义。绿色食品代表消费潮流,增速大,据预测国内年增长将达30%。南平做足笋竹就可增加产值100亿。同时,符合技术进步方向和区域发展实际。食品业与生物技术紧密相连,符合技术进步方向。区域的比较优势在“绿色”,发展绿色食品能使区域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发展目标是以肉鸡、茶叶、笋制品、乳品、锥栗、食用菌等特色产品为重点,改造提升粮食、蔬菜、水果等传统产品生产,着力突破肉联、茶叶与果蔬深加工,提高产品综合加工深度和附加值。到2010年,力争绿色食品标志商标增至100-150个左右,其中一半以上形成较大规模生产能力。争取每个县(市)、区至少有一种产品深加工规模达到全省第一,部分产品市场占有率达到全国市场第一。主要的优势特色农产品深加工食品工业有较大规模的产业示范园区,有一部分年产值上亿元的企业,3-5家超10亿。主要的深加工关键技术攻关取得突破性进展,总体质量符合绿色标准。
    以绿色食品产业集群为核心,培育闽北绿色食品产业集群,要以集群理论和循环经济理论为指导,以优势产品和龙头企业为链核,以产品技术为联系,以资本为纽带,上下连结,前后联系形成产品链;通过 “产品-资源-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过程,把企业间和上下游产业间最大限度的联系循环起来,以尽可能低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实现最佳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打造闽北“中国绿谷”是一项大资本、大品牌、大模式、大科技、大联合、大营销、大团队、大教育、大生产的系统工程,需要持续不断的努力。产业集群的培育发展,需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需要政府、社会、企业等多方面共同努力,协同作用。以市场为导向,遵循市场规律,政府要大力引导、推动、服务集群成长;企业要形成合理的分工、协作,提升集群的竞争合作水平;社会要建立健全以行业协会为中心的中介服务体系,支撑集群发展。关于“中国绿谷”的规划布局、产业链群设计、发展模式和对策等,还将另文阐述。

    [致谢] 南平市委办、南平市政府有关部门、福建圣农集团、星愿(武夷星)茶叶公司、永生岩茶厂、长富集团等为我们调研提供了许多帮助,课题组的有关人员为本课题的调研也做了大量工作,特此致谢。

                                                         《福建论坛》人文社科版 2005,(8)

Tel:0591-83722668   Fax:0591-83722668   Email:ty668@163.com
中国福州工业路568号
福建留学人员创业园2-409